首页/ 研究生培养/ 招生就业

bv伟德国际1946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我们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于2018年获批,该学位点依托学校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学科优势,以数字媒体背景下中华文化的数字传播和新媒体舆情分析管理为特色,立足北京、面向京津冀,服务首都数字化文化中心建设,培养熟悉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数字传播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21年与我们外国语学院联合开设跨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现设有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跨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三个研究方向。

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 该方向培养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胜任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涵盖文化传播实践中的数字化保存、数字影像技术应用、数字影像艺术传播等领域。以数字影像为中华文化传播载体,突出技术、艺术与文化融合是该方向的特色与优势,即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资源库,通过三维扫描与建模、高清影像来采集整合数字化信息,以数字视频、数字动画、网络游戏、VR展示等数字影像艺术手法,进行文化形象、文化内涵的网络化、新媒体传播。

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 该方向培养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胜任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涵盖舆情分析、话题发现、追踪、倾向性引导、趋势预测及应对策略等领域。以舆论学、传播学理论和网络新媒体技术为基础,通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等交叉融合,在智能监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舆情分析及舆情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基于本校云服务平台上的舆情监测、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领先技术,在舆情传播规律、舆情趋势预测、智能舆情应对及危机公关等方向形成研究特色与应用优势。

跨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该方向以服务国家传播发展战略为宗旨,培养我国亟需的、具有全球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以文化学、译介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国际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传播内容、方式、效果,以及跨文化译介的特点和模式,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突出跨文化研究、世界文学译介推广、国家形象传播等方面的特色,掌握世界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与方法,在培养国际文化传播人才等方面形成优势。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余人;现有行业教师10余人,并与北京新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凯谱视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宇际星海传媒集团、京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凡语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现有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近五年,相关教师在研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5项、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3项、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3项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多项,科研经费累计500余万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

学校拥有“网络文化和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和案例教学教室,以及非编系统、工作站与服务器、教学软件系统(如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等,bv伟德国际1946为专业摄影棚、演播室、录音棚、影视后期剪辑机房等累计投入资金达800余万元。外国语学院拥有自主学习中心和直播录播实验室,与行业知名企业外研讯飞合作,被授予“AI智慧外语教学”创新应用示范校,是全国获得授牌的唯一在京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已建成“大数据时代文化遗产的新媒体活化”、“大数据时代重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分析系统”等科研平台及“中华文化数字传播”学科平台,投入资金达200多万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16万余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共计296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1181种,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共计72个。学院资料室近年购买了多种中英文新闻与传播相关书籍6000余册,专业书籍达2万余本,并订购核心期刊60余种。为培养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较好的业务实践、科研平台和教学环境。

本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密切联系国内外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实际,紧贴社会需求和市场走向。严格实施双导师制,聘请高级别业界专家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强调文化与技术并重,突出“中华文化数字传播板块课程”,重视“大数据舆情分析板块课程”。强调学生本位,突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年均参与校内外科研或实践项目1项以上。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从事数字化新闻传播和新媒体舆情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新闻传播与出版、文化事业与产业、网络与新媒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行业,胜任中华文化传播的数字内容制作、媒体运营、策划创意、新媒体舆情的分析与管理,或跨文化研究、世界文学译介推广、国家形象传播等实际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在《现代传播》、《新闻界》、《编辑之友》、《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评介》《外语研究》、《外语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Gender and Language等刊物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了《数字文化传播》、《计算广告学: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研究新思维》、《计算传播学: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新范式》、《中国智库舆论影响力研究》、《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共享经济:缘起+动力+未来》、《智能红利:即将到来的后工作时代》、《银幕内外的男性气质建构(1979-1989)》、《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创新研究》、《新中国农民画的传播》、《朱生豪翻译研究》、《英语信息化教学与翻译实践》、《画里有话——中国画赏析与翻译研究》、《电影接近现实——基于中国电影理论》等30多部学术著作及译著;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电影的诗意叙事机制研究》、《智能算法时代的计算广告学理论构建和应用创新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批评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超大城市公众风险认知与传媒抚慰研究》、《基于VR电影手法的北京“长城文化带”展示研究》、《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北京皮影戏保存与保护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的京津冀电影文化消费空间研究》、《新媒体舆论的演化模型及其危机免疫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数据开放政策与应用创新研究》、《谁的声音?——翻译叙事中的译者声音比较研究》以及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基于VR电影手法的首都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研究》、《突发危机事件中群体应激行为传播与媒体心理抚慰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英汉-汉英新闻编译能力及其评价》和《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语言景观对比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